合肥学校大全合肥大学大全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大道99号、158号
  • 电话:0551-62158118
  • 邮编:230601
  • 网站:www.hfuu.edu.cn
点击查看“合肥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简介

合肥学院坐落于“包公故里、三国故地、科教名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是,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本科院校,是中德合作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安徽省5所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

其前身合肥联合大学始建于1980年,在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生倡导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7所高校共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合肥市市属唯一的本科高校。

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同年,被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评价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中的排头兵;学校同时是教育部授予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安徽省秘书处”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华东地区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

2013年12月,学校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干部)人才培训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前身

1980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肥的七所高校于1980年10月11日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

1980年8月23日,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全部的家当就是从科大借来的

1980年8月28日,正式定名为“合肥联合大学”(简称“合肥联大”)。

合肥联合大学一成立,就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为广泛动员各方办学力量,合肥联合大学实行校董事会制,董事会由合肥地区高校领导、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知名人士组成,合肥市委书记郑锐任董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杨承宗教授出任第一任校长。从此,安徽省第一所联合大学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发展近况

2002年3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进行合并,成立合肥学院。

2009年,学校被安徽省批准为硕士点建设单位。

2009年,学校的《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与实践》项目首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底,中国教育部主持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式启动,选择在我校进行试评估。

2010年4月,合肥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学院校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学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根据“校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际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讲求实效”的原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合肥学院支持。根据“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两校将首先在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工商管理、物流工程等四个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开设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合肥学院符合培养研究生条件的教师将参与教学、管理和毕业论文指导等项工作。】

2010年5月16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上由学校1240名同学表演的大型舞蹈剧“春天的广玉兰”广受好评。

2010年5月,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毽球、壁球、门球和金属地掷球五个球类项目的比赛在学校举行。

2010年6月23日,学院入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项目,成为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拟在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个专业进行试点。“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此次,教育部在全国遴选61所本科院校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的第一批试点高校,既有985高校、也有211高校,还有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有两所,一所是合肥工业大学,另一所是合肥学院。合肥学院拟在“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个专业进行试点。2011年9月18日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两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入选教育部2011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名单。至此,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增至4个。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视察学校场馆2010年7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合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截止2010年7月该校共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1年,学校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4月,合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2013年6月,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

2013年12月,学校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干部)人才培训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领导

历任领导

杨承宗(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中国放射性化学奠基人)(1980.10.11~2011.5.27)

郑锐(合肥联合大学首任董事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

王季琨(合肥联合大学)(著名学者)

邹淦泉(合肥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

赵良庆(合肥学院首任校长)(2003.10~2009.03)

蔡敬民(合肥学院校长)(2009.07-2013.11)

张文兵(合肥学院校长)(2013.11~至今)

党委

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文兵(教授)

校务委员会

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永红(副教授)

党委委员、副校长陈啸(教授)

党委委员、副校长丁明(教授)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洪家友

副校长:陈秀(教授)

办学力量

师资力量

我校现有教职工941人,其中专任教师772名,教授65人,副教授234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78.1%,其中博士102人。学校有1名“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合肥市“百人计划”、3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配套引智工程”项目;另有国内外兼任教师193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20人(其中2人获中国“国家友谊奖”,10人获安徽省“黄山友谊奖”)。

学生概况

截至2014年2月,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045人(其中研究生45人,本科生占98%以上),在校外国留学生62人。

学科建设

截止2013年,学校现有:

1个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微生物学)

1个安徽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1个安徽省重点试验培养专业:(金融学)

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环境工程)

1个安徽省级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

5个安徽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

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业设计)

1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工业设计、机械设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等)。

硕士点

2011年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0号)和《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文件,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3年,学校招收30名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基础设施

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1979.0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77.94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170万册,其中纸质文献81.18万册,,中外文报刊约1100种。学校占地面积1003791平方米(1505.8亩),其中建筑面积433058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8587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43894平方米,学生宿舍137486平方米,教工住宅34276平方米。

学校教学本部以及学生生活区全部实现有线,无线网路覆盖。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

因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部分比赛项目,学校建有国内高级别的门球和金属地掷球等场地。

特色教学制度

学校借鉴德国高校办学经验,实行""考核制度。

2006年起,学校陆续成立了由学生参与组成的体育俱乐部,成员涵盖了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其中,击剑项目在国际、国内众多比赛中取得了面金牌。截至目前俱乐部数量已经达到个。新成立的个体育俱乐部(门球、金属地掷球、壁球、毽球俱乐部)也已开展工作。

学校是教育部授予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安徽省秘书处”。

院系机构

教学机构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学院旅游系合肥学院数学与物理系公共体育教学部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合肥学院经济系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教育学院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合肥学院教育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
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合肥学院管理系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

教辅机构

合肥学院图书馆

附属机构

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过程—新能源研究所发酵工程研究所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现代管理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
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应用化工研究所旅游咨询与规划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外国文化研究所
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所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江淮文化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膜材料与膜过程重点实验室粉体与,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发酵工艺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应用,酶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干部)人才培训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合肥之友书画院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合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

校友会

合肥学院第一届校友会

合作交流

国内项目

我校是安徽省首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合作院校之一,其中创新平台的“”设在我校。

国际项目

学校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合肥学院是安徽省、合肥市对外教育、文化、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

合肥学院是中德省州文化交流项目,中国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学校协议。

合肥学院是安徽省8所可接纳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

自1984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韩、日、奥、美、泰等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合肥学院同德、韩、日、美、意、西、奥、泰等国28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往德、韩、意、西等国留学的留学生1300多人,并且保持每年派出和接收的留学生达三百余人,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

中德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技学院”已经在2010年获得通过并开始招生。2010年1月,18位韩国留学生在学校圆满完成本科学业,其中7位同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8位同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至2010年,安徽省只有一家经过教育部合法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肥学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分别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东弗里士兰应用科技大学、希尔德斯海姆应用科技大学、霍尔布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罗伊特林根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及日本久留米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班牙瓦伦西来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韩国韩瑞大学、韩南大学、培材大学、汉城大学、顺天乡大学、汉拿大学、汉巴大学等7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输送710余名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共建工作,进行“2+2”、“2+3”、“1.5+1.5”6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办学试点。

2005年和2008年,时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先生(2010年6月30日,伍尔夫当选第十任德国总统)两次访问我校,2009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同志带领学校负责同志等访问德国下萨克森州,省州合作和校际合作掀开新的一页。

2010年7月4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副州长耶尔格博德和德国驻华公使李德仁一行五十多人在安徽省外事处、安徽省教育厅外事处等领导的陪同下前来我院进行交流访问。此次博德副州长一行访问我院,是德国下萨克森州友好访问团继前任下萨克森州州长、前任德国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2008年10月率团访问我院以来第三次来到合肥学院。

20多年来,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内涵更加丰富,巩固了学校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学院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学院《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很多原创性,开创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陈希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合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认真进行调研和总结。刘延东同志在批示中指出:“各地高校(合肥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办学模式,一些做法很好,有的可以在省里试点推广”;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批示中指出:“请高教司到合肥学院就其办学模式做深入调研,为本科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总结经验”。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以及教育部两个工作组先后来学院开展调研和总结。周远清会长在视察合肥学院时指出:“合肥学院已经走出了一条开放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正确道路,要继续走下去”。《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重要媒体先后刊登文章宣传和介绍学院改革和建设情况。合肥学院师生员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正在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发展

办学定位

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发展简介

2005年以来,学校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学校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学特色日趋形成,全校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民主和谐、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共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位于安徽省属高校前列,分别为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微生物学获批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获批为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工电子实验室为省级基础实验室;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分别获批为第一批省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第一批高等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获批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探索创新

建校以来,合肥学院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寻地方高校科学发展之路,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根据我国和本地、本校实际,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分析,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统筹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学期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及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精心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增加专业导论课、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安排在大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四至五周和暑假)、逐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等改革举措,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了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和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两大转变。学校还通过实行“N+2”考试改革、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试行学生“TA”制度、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行实习教学新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多专业组团实习和管理方式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等项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展了教学基本功竞赛、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争当“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活动;出台了学风建设“六大工程”实施意见,开展了争创“优良学风班”、争做“三好学生”等活动,并连续四年开展评选表彰“十大榜样学子”活动。通过以上改革和活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就获全国奖项30多项,其中2008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又分别在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会专项大赛和“毕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本科组)等科技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并以竞赛总成绩位列全国447所参赛高校第28位的佳绩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合肥学院击剑队队员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共摘得23块金牌,并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2005-2009年,学校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省一等奖;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金牌11枚;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女个人冠军、团体亚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首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2009年挑战杯成绩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28位。

2010年10月11日校庆之际,从北京传来喜讯。第四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组委会公布,经过专家评审,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何立新老师指导,田仁智、赵一帆、丁宁三位同学完成的“用仿真和建模的方法研究人员疏散的过程”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一等奖作品十部,我院获奖作品排第五);李正茂老师指导,郑磊、张奉天、陈露三位同学完成的“数字化医疗的建模和仿真”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在三等奖作品中排名第一)。何立新、李正茂两位老师分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我院获奖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三,不仅是本届比赛中所有安徽参赛高校的最佳成绩,也是我院继2009年首次参加该赛事获得全国二等奖后再次取得的佳绩。

发展规划

当前,学校正在认真制定2010-2015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加快学校发展的“1134”工程。

《合肥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合肥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重点指出加快合肥学院建设。

《合肥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明确提出:加强合肥学院建设。

发展情况

合肥学院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2010年—2013年,学校文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4分、26分、28分、35分,理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9分、35分、45分、39分。

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学校在安徽省、合肥市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以对外合作办学为特色,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合肥学院将继续坚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有特色、高水平、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通过不断建设和发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合肥大学”,基本实现建成省内是一流、国内有地位、世界有影响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综合性大学,最终建成全国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链接地方

校企合作

2006年以来,学校制定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学校认真抓了计划的落实。学校与合肥市人大、合肥市政协、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县区和部分市直单位,以及日立建机有限公司、安利公司、华泰集团、博西华集团等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立了157个实习实践基地。如2009年,学校双实中心为日立建机有限公司培训了170多名员工;管理系为安利集团公司开办了管理干部培训班,安利集团从公司负责人到一般管理干部约180人参训,开课21讲;经济系组织老师,利用假期协助市中小企业局对全市一百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形成了12篇调研文章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旅游系主编了《安徽省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对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学校还与合肥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每年为合肥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五千人左右(2009年培训5032人),并与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远程教育基地。学校80%以上的毕业生在安徽工作,60%以上的毕业生在合肥工作,近2年就有1300多名毕业生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合肥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爱岗敬业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许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工作骨干。

学校和30多家企业建立了“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双聘”制度(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企业人才),成立了由学校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方案制定。同时,借助产学研一体化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如学校生物系师生借鉴德国经验,帮助合肥热电集团解决了污泥掺烧技术问题,每天掺烧污泥约150吨,不仅节省了煤炭资源,还解决了污水处理场污泥无处堆放、污染环境的问题。2007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60项,其中纵向项目227项、横向项目3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十余项。近两年学校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均名列前两名。

学校制定并落实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行动计划》,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招商引资、专题培训、文化建设、调研咨询、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为合肥市提供服务。学院80%以上毕业生在安徽工作,60%以上的毕业生在合肥工作。如仅近二年就有1300多名合肥学院毕业生到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学校还与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部分县区以及日立建机、安利公司、华泰集团、博西华集团等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近三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95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7项,主持其它纵向项目227项、横向项目29项。2008年学院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合肥市社科论文评奖中,合肥学院已连续多年是第一获奖大户。2009年,学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学校还与合肥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每年为合肥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4000多人(2009年培训5200人),并与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远程教育基地。学校还积极参加合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帮助引进德国大陆轮胎公司、德国奚伟德集团公司等外资企业。

2012年12月27日,我院和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产学研基地“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春梅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它标志着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领域。公司与学院将在双赢的基础上,通过“双进双培”、“双聘双挂”等措施,为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为学院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

政府支持

学生运动通过长期坚持参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学校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服务地方的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和社会文化创新基地。

对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并把“支持合肥学院加快建设和发展”分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合肥市发展规划。

2010年,由合肥市财政投资1.3亿元、在合肥学院建设、承担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五项球类比赛的综合球类馆交付合肥学院管理和使用。

2011年12月,合肥市委市政府一次性化解学校3.24亿元人民币的债务,为学校向合肥大学迈进提供了强有力地动力。

2013年,合肥市政府投资1800万元对合肥学院校园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合肥学院绿化提升工程是合肥市绿化标杆工程,绿化提升后的合肥学院被称为是“花园中的学校,城市中的花园”。

科研交流

学校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经济开发区、周边企业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CIM)等项目顺利实施,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开展合作。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项目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开始建设。

2003年以来,学校多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家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研究子项目,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市级、院级研究项目4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发明9项,获省、市科研奖项十多项。2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人获第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2人被遴选为合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7-2009三年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121篇;学校成功主办中德韩三国四校“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和体验学习国际研讨会”、“中韩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

2013年,学院科研和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国家级项目立项取得新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2项。公开发表论文被国际检索(SCI、EI)收录75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编写教材50部。与中科院过程所共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运行顺利,合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学校成立。

合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2003—2013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均在96%以上,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合肥学院已为国家输送近2万名建设人才,其中有1万余人在合肥地区工作,为安徽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他们中大部分工作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但有的也曾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新闻顾问及希拉里竞选班子成员,有的则创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和投资建设了北京沙河大学城,为祖国和该校赢得了荣誉。

硬件建设

新区简介

黄山路校区图书馆合肥学院成立以来,学校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目标,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增加本科教学学科建设投入。通过努力,学校的本科办学理念得以强化,办学层次获得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学校于2005年6月委托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编制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北至锦绣大道,东至清潭路,南至紫蓬路,西至始信路。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53公顷。

根据上层次规划对本片区的功能要求,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的功能定位为:

1.为了满足合肥学院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南校区的合理功能布局,提供满足1.2万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的空间。

南艳湖校区图书馆效果图2.充分考虑校园的公共性与开放性,考虑图书馆、体育馆(已经交付使用,是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比赛场馆之一)、游泳馆、体育场对周围社区的开放。

3.建设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景观系统。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计划分两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规划第一阶段建设完成西侧部分的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同时开始对中心景观带的建设。

第二阶段:完成南校区中心教学区的整体建设,同时完善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的设置,全面完成中心景观带的建设。

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预计将于2012年完成,届时,黄山路校区4个系部也将入驻新校区。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建设工程于2010年12月3日正式开工,位于黄山路的合肥学院北校区将在2012年搬迁,约120亩教学区土地划拨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中校区。

新区规划

新区规划图

新区体育馆

公共教学楼

南艳湖校区鸟瞰图

图书馆

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新图书馆已于2010年9月投入试运行,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4000个,成为全省高校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图书馆之一。截至2013年底,该新馆为安徽省境内所有高校中已建成和规划中的图书馆建筑中最大的单体图书馆,图书馆藏量可超过150万册。

知名校友

政界

郑锐: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联合大学第一任董事长

卞国福:合肥师范学校1955级普师专业,原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省总工会主席、文化厅厅长

李培垣:合肥师范学校1955级普师专业,原合肥市政协主席

杜昌寿:合肥教育学院1985级中文专业,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谢刚:合肥师范学校1979级中文专业,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储昭平:合肥师范学校1972级中文专业,中共合肥市政协副主席

林存安:合肥师范学校,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思松:合肥教育学院,中共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徐健:合肥联合大学1981级环境监测专业,中共池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学界

蔡敬民:合肥联合大学1984届应用微生物专业,合肥学院党委书记

丁明:合肥联合大学1985届环境监测专业,合肥学院副校长

曾杰:合肥联合大学1986届工民建专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基建处主管

朱启贵:合肥联合大学1984届应用统计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宜清:合肥联大2001届计算机信息与工程系应用电子专业,英国利物浦大学数学系讲师

郑大明:合肥教育学院82级历史教育专业,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

企业界

吴刚:合肥联合大学1994届旅游系,巨人集团总裁

林钢:合肥联合大学1986届应用微生物专业,合肥东方英才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勇:合肥师范学校1987届体育专业,安徽“玖玖隆”餐饮管理集团董事长

孙辉:合肥联合大学信息工程系1988届科技情报工程专业,金鹃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袁立:合肥联合大学1984届应用统计专业,新兴证券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田品勇:合肥联合大学1989届基建财务会计专业,新鸿意(合肥)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红阳:合肥联合大学1986届中文系文秘专业,深圳醉翁亭饮食文化公司总经理

甄奎:合肥师范学校1984届,合肥晚报社副总编辑

高永:合肥联合大学2001届中文、旅游系旅游经济专业,安徽迎驾国际旅行社总经理

汪炳所:合肥联合大学1990届应用化学专业,安徽生力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诚惠(韩国籍):合肥联合大学1996级中旅系中文培训班,合肥韩大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韩商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他

耿小强:合肥联合大学经济系1988届工业财会专业,安徽电视台《剧风行动》栏目组导演

吴婷,合肥学院外语系2002级英语本科专业,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主持人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大道158号、99号、始信路40号,邮编:230601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